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问答

古韵流长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解读——以江晚正愁余为引,感受宋代文人的忧国情怀

妙珂
妙珂 09-26 【问答】 80人已围观

摘要诗词背景《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抒情词,全词描绘了作者身处异乡、面对滔滔江水的哀愁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忧心忡忡,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愤,此词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江晚正愁余”一句更是成为历代文人争相引用的名句,道出了无数文人士子心中难以排遣的……

诗词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抒情词,全词描绘了作者身处异乡、面对滔滔江水的哀愁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忧心忡忡,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愤,此词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江晚正愁余”一句更是成为历代文人争相引用的名句,道出了无数文人士子心中难以排遣的哀伤,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呢?答案是“山深闻鹧鸪”。

全文解析

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古韵流长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解读——以江晚正愁余为引,感受宋代文人的忧国情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怀,首句从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入手,言及眼前江水悠悠流淌,不知见证了多少离人之泪,此处暗指当时金兵南侵,宋朝军民死伤无数,无数人流离失所,被迫逃亡,作者将视线转向西北方向的都城长安,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绝的群山,这些山不仅是地理上的障碍,也象征着国家面临的重重困难,尽管这些高山险阻似乎可以抵挡一切,但终究阻挡不了江水奔流到海的必然趋势,寓意着任何外敌都无法阻止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下片则是直接抒情。“江晚正愁余”意即黄昏时刻,面对大江,作者感到万分忧虑和悲伤,而在这时,深山中又传来了阵阵鹧鸪的叫声,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哀愁,鹧鸪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通常被赋予思归之意,其叫声听起来像是“行不得也哥哥”,在这里它还象征着作者对于朝廷无力收复失地、百姓无法重返家园的深切哀叹。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辛弃疾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少年时期遭遇北方金朝入侵,跟随家人南渡避难,成年后立志报效国家,积极主张抗金复国,并为此付出了毕生努力,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晚年退居江西上饶时,仍念念不忘国事,写下许多充满家国情怀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创作方面,辛弃疾才华横溢,精通诗、词、文、赋等多种文体,尤其擅长填词,其词风雄浑豪迈,情感真挚深沉,善于运用比喻和典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深受后人推崇,除了《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名篇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艺术特色分析

1、意境深远

古韵流长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解读——以江晚正愁余为引,感受宋代文人的忧国情怀

本词通过描绘清江水流、连绵群山以及黄昏时分深山中传来鹧鸪啼鸣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寂寥而又壮阔辽远的艺术氛围,同时寓情于景,将个人忧患意识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那份沉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比喻精妙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面上看似写自然景象,实则暗含深刻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启示人们要保持坚强意志,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3、语言凝练

古韵流长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解读——以江晚正愁余为引,感受宋代文人的忧国情怀

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贴切,感情充沛浓烈,充分展现了辛弃疾高超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尤其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虽仅十字,却将词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

“江晚正愁余”的下一句为“山深闻鹧鸪”,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哀伤的画面,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既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与迷茫心态,对于我们来说,学习这首词不仅可以丰富自身文化素养,还能从中汲取正能量,学会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勇敢追梦,希望大家都能像辛弃疾那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一颗赤诚之心,不断追求进步与成长!

https://ksdln.com/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34348号-2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