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问答

古文翻译中的策略与智慧

亦蓓
亦蓓 前天 【问答】 2人已围观

摘要在古今文化的交流长河中,“两败俱伤”这一成语所蕴含的哲理,在古文翻译的世界里也同样适用,它提醒我们,在进行古文翻译时,如果不遵循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可能会导致原文的韵味、内涵丢失,译文又难以准确传达,造成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让我们深入探讨古文翻译的相关知识,一、古文翻译的基本概念古文翻译是……

在古今文化的交流长河中,“两败俱伤”这一成语所蕴含的哲理,在古文翻译的世界里也同样适用,它提醒我们,在进行古文翻译时,如果不遵循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可能会导致原文的韵味、内涵丢失,译文又难以准确传达,造成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让我们深入探讨古文翻译的相关知识。

一、古文翻译的基本概念

古文翻译是指将古代文言文转化为现代白话文或者将古代文言文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如英文、日文等)的过程,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的小说散文,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多以文言文的形式留存下来,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富有节奏感且语义精深的语言形式,与现代白话文在语法结构、词汇运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式,“客从何处来?”如果直译成英语就变成了“Guest from where come?”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才能实现有效的翻译。

二、“两败俱伤”的可能表现

(一)违背信、达、雅原则

1、信(忠实原文)

- 如果过于追求通俗易懂而随意改变原文的意思,就违背了“信”的原则,出师表》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若将其简单地翻译为“这是我对先帝感恩并忠诚陛下的工作”,就丢掉了原文表达的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激之情以及对自己肩负重大使命的郑重态度。

2、达(通顺流畅)

- 古文翻译不能只停留在逐字逐句对应翻译的基础上,有些译文虽然每个字都有对应的解释,但组合起来却让人读起来很拗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如果翻译成“我曾经整天思考了,比不上片刻学习得到的”,这里用“思考了”就不够通顺自然,应该更改为“我曾整日思考,也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

古文翻译中的策略与智慧

3、雅(优美典雅)

- 在翻译一些文学性强的古文时,如果无法体现出原文的艺术美感,也是一种“两败俱伤”,像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如果直接翻译成“他们握着对方的手看着泪汪汪的眼睛,竟然没有说话声音都哽咽了”,完全没有原词的意境美,好的翻译应该是“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望,千言万语都化作哽咽无言”。

(二)缺乏文化背景理解

1、古代中国的许多思想观念、社会习俗都包含在文言文中,例如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述,如果只是生硬地翻译成“parents' will and matchmaker's word”,国外读者很难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即在中国古代,婚姻很大程度上是由家族利益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单纯的爱情结合,国内读者在阅读外译本涉及中国古文时,如果没有对文化背景的理解,也会觉得译文难以理解或不符合逻辑。

2、再如《论语》中关于礼的论述,礼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祭祀礼仪等多个方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倡导遵守道德行为规范,更深层次的是体现了孔子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思想,如果仅仅把它当作简单的道德劝诫来翻译,就会使译文失去深度。

三、避免“两败俱伤”的策略

(一)深入研究原著

1、翻译者要广泛阅读相关历史文献,以《史记》为例,它是一部涵盖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巨著,在翻译其中的人物传记时,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就需要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外交政策等内容,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发生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当时诸侯纷争不断,秦国强大,翻译时要考虑到这种大的历史背景对人物行为和决策的影响,通过研读《战国策》等相关史料,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从而在翻译时准确传达信息。

古文翻译中的策略与智慧

2、分析作者意图和风格,不同作者的作品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歌则沉郁顿挫,注重现实描写,在翻译李白的《将进酒》时,就要突出其潇洒奔放的特点,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翻译时可以用一些带有强烈感***彩的词汇来体现这种磅礴的气势,如“Heaven - sent waters of the Yellow River flow on to the sea, never to return”。

(二)加强文化素养积累

1、翻译者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特定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神话传说等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介绍与春节相关的古文时,要能够详细说明春节的意义、习俗等,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屠苏”是一种特殊的酒,在春节期间饮用有辟邪祈福的寓意,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sacrificial wine”,就失去了文化的内涵,可以解释为“a special wine that people drink during Spring Festival for good luck”。

2、同时也要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当把中国的古文翻译成英文时,要考虑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英语中有很多谚语和成语,可以在适当的翻译场景下借鉴使用,在翻译“有志者事竟成”时,就可以参考英语中的“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这种相似的表达方式,既能让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又能保持句子的简洁性和生动性。

(三)采用恰当的翻译技巧

1、意译法

- 当直译会使译文晦涩难懂或歪曲原文意思时,意译就是很好的选择,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如果直译为“Although my body is di***embered I would not change, how can my heart be punished”,这样翻译显得过于生硬,体解”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中不太好理解,可以意译为“Even if I am torn apart, I will not change my mind, how can this affect my inner spirit”。

2、增补法

古文翻译中的策略与智慧

- 对于古文中省略的信息,可以通过增补的方式使译文更加完整,如“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世说新语·方正》),可以增补为“Chen Taiqiu made an appointment with his friend to go together, and they agreed to meet at noon”。

3、省略法

- 有时候为了符合译文的语言习惯,需要对原文中冗余的部分进行省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师说》),可以省略为“Their teachers just teach them to read books”,因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比较复杂,直接用“teach them to read books”更符合英语读者的理解习惯。

在古文翻译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正确的原则,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通过对古文作品深入的研究、文化素养的积累以及恰当翻译技巧的应用,既能保留原文的韵味和内涵,又能使译文准确流畅地传达给读者,希望大家在接触古文翻译或者欣赏翻译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奥妙,同时也鼓励大家去探索更多优秀的古文翻译成果,感受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

https://ksdln.com/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34348号-2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